我所科研團隊揭示蛇尾斷腕再生分子機制與細胞分化規(guī)律
近日,我所海洋生物多樣性與生態(tài)安全團隊在海洋生物再生研究領域取得重要進展。研究團隊構建了淺水薩氏真蛇尾Ophiura sarsii vadicola染色體水平基因組,并結合常規(guī)與單細胞轉錄組分析,系統(tǒng)揭示了蛇尾斷腕再生的分子機制和細胞動態(tài)變化與分化規(guī)律。
圖1 淺水薩氏真蛇尾基因組特征及棘皮動物系統(tǒng)發(fā)育關系
研究人員完成了淺水薩氏真蛇尾基因組測序與分析,揭示了其強大再生能力的分子基礎,同時描述了斷腕修復過程。通過單細胞轉錄組分析,識別出關鍵的結締組織細胞群,它們在不同階段分別負責傷口響應與組織重建等作用,同時研究篩選出多個再生相關的關鍵基因與信號通路。這些發(fā)現(xiàn)為理解蛇尾再生機制提供了新視角,同時可推動組織修復技術、再生醫(yī)學等創(chuàng)新與海洋生物資源的開發(fā)利用。
圖2淺水薩氏真蛇尾斷腕再生組織狀態(tài)(上圖)與細胞分化路徑(下圖)
研究結果以“Chromosome-level genome assembly and single-cell analysis unveil molecular mechanisms of arm regeneration in the ophiuroid Ophiura sarsii vadicola”為題,發(fā)表于國際權威期刊《Genome Biology》(IF = 10.1)。徐勤增副研究員為通訊作者與第一作者,已畢業(yè)碩士研究生李一璇、史文閣為共同第一作者。其他重要參與人包括香港浸會大學邱建文教授、香港嶺南大學葉志豪博士、美國大氣與海洋局Matthew P. Galaska博士、齊魯工業(yè)大學孫開明博士等,科研團隊王宗靈研究員與張學雷研究員參與本工作。
近年來,我所海洋生物多樣性與生態(tài)安全團隊圍繞蛇尾生物學與生態(tài)學這一研究方向開展了系列研究,涵蓋蛇尾比較基因組、斷腕再生分子機制、升溫脅迫下冷水性蛇尾適應機制、潮間帶蛇尾季節(jié)變化響應以及蛇尾種群遺傳多樣性等。這些研究不僅揭示了蛇尾斷腕再生的關鍵調控網(wǎng)絡,也為海洋生物多樣性保護和生物醫(yī)學應用提供了重要理論基礎和科學依據(jù)。
相關成果鏈接:
https://doi.org/10.1186/s13059-025-03542-5
https://doi.org/10.1038/s41597-024-03412-y
https://doi.org/10.1007/s00343-024-4003-2
https://doi.org/10.1002/ece3.70284
https://doi.org/10.1007/s00227-023-04329-7
https://doi.org/10.1016/j.marenvres.2024.106639
https://doi.org/10.1016/j.margen.2022.100957
https://doi.org/10.1016/j.csr.2020.104085
https://doi.org/10.3969/j.issn.1671-6647.2021.03.010
- 上一篇 南京大學高抒教授走進我所講授海洋科學寫作 2025.04.16
- 下一篇 我所科研團隊在菲律賓海深部過程研究中取得新進展 2025.03.31